智慧之门

我们总会夸奖有的人很“聪明”,这些“聪明”的人往往是智商很高,学习和理解能力很强,学习成绩较好的人。

聪明,在古文中,其实是由两个独立意义的字构成的词。聪,是指耳朵灵敏;明,是指眼睛明亮。不过,只是耳聪目明,并没有讲清楚某些人智商高的原因。耳聪目明,只是说明了大脑意识的两个输入源(听觉和视觉)灵敏度高、输入全面、效率高和无干扰(在本文后面会进一步解释)而已。

我们都是大千世界中的智人这个物种,而且现代人都拥有一个在6-10万年前的共同的祖先,每个人的大脑及其机能差别不大。有些人认为人的聪明程度是天生的,而摒弃了后天的努力;道公认为,很多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和努力,让我们更聪明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一些,可我们很多人都不明白该如何提升。特别是当代的填鸭式的题海战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辅导班,批量地向学生们压过来,我们有没有先让学生们掌握学习方法,把学习效率提高(让自己聪明起来),再参加辅导班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吗,这不可以节约好多时间出来,让学生们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吗?

道公将从如下的几个层次来,帮大家解开心智之谜;明白了智慧的原理,是可以通过修炼,提升我们的心智能力,让我们更聪明的。

1、古语云“心之官则思”,这是说我们的大脑的功能就是思维和意识;借鉴唯物论的说法,就是大脑及其周边神经网络,就是我们意识的物资基础。

2、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细胞组成的。大脑,就是由约1000多亿个神经元细胞连接(而这种连接有数千亿之巨)在一起构成的。单个神经元细胞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神经元细胞是一种有各种分支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细胞体是细胞含核的部分。细胞突起是由细胞体伸长出来的细长部分,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细胞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每个神经元细胞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细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细胞或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腺体)。

3、神经元细胞的工作机制,是按照“输入-阀值判断-静默或兴奋输出”的模式工作的。单个神经元的树突,就是接受来自其它神经元细胞的信号的输入的;而轴突,则是信号输出端。两个互相接触的神经元细胞,如下图所示。

两个神经元细胞的相互连接,是由上一个神经元细胞的轴突,通过突触,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树突相连接的。当上一个神经元细胞,在接收到输入信号(上一个环节的一个或数个神经元细胞的轴突发来的信号)后,如果输入信号,达到某一个阀值,则神经元细胞会兴奋(发起一个神经冲动),这个兴奋可以通过轴突释放神经递质信息给另外一个神经元细胞的树突,从而把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这种兴奋或不兴奋的信息,在神经网络中的不断传递,就构成了我们的意识。

每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对各输入信号的强度和连接权重(就是在什么时候会产生神经兴奋)进行判断是否产生兴奋和输出。这个规则,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调整和固化下来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权重和阀值。这些权重和阀值,如果不断调整而最终固化下来,就成为了我们留存在大脑的记忆和逻辑判断基础。下一次同样的输入发生,就会产生相同的输出,从而把知识展现出来。

相对简化的神经网络的连接模型,如下图所示。

4、对于神经网络而言,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行输入和输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的复习、做作业、做考题,这些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就可以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即通过这种各神经元对于输入反应的敏感性,而把知识固化在网络中。


根据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可以让我们来看看如何提升我们的聪明程度:

1、正如上面所说,聪明,仅是耳朵和眼睛对听觉与视觉输入端的信息采集;如果耳朵和眼睛能够把所有该采集的信息都采集到大脑,至少保证了信息输入的完整性。要做到完整,其实很难,我们会不自觉得过滤掉很多东西。大家都听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可以让我们聚焦学习信息摄入的完整性。而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上课开小差,学习部专心和专注,输入的信息自然就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聪明程度在这时候似乎就拉开了差距了。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在学习之时,免让神经网络受干扰,必将提升网络的学习效率。

2、对于神经元细胞工作的物质基础必须得到保证。物质基础,就是给予神经元细胞及其工作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要够,这包括氧气、能量、神经元及其递质的营养物资;如果这些不够,我们的大脑工作就不会在一种高效率的状态下工作。这就跟汽车的发动机要有足够的汽油和氧气,如果没有足够的汽油和氧气,再好的发动机都无法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要想更聪明,我们也要把身体调整好;如果身体状态不好,如疲惫等,则大脑的状态也就不在最佳状态了,智慧之门也就关闭了。

3、知识是存储在神经元的连接权重之中,这样的连接越多,知识越稳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会有“兼听则明”的经验。如果对于一份知识,有该知识的多种信息输入,就可以把知识记得更牢靠一些。因此,对于一种知识,如果能够以多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往往记忆得更加牢靠。当该份知识的某一种信息输入大脑时,我们的大脑会很容易回忆起这份知识,这也有点“睹物思人”的意味在里面。

4、对于知识的互相关联,也会自动在大脑的各层神经元网络中生成,生成的可能是新的感悟,这就是孔子说过的“温故而知新”的原理。

5、对于同一种知识,例如单词,如果记忆的数量越多,新的单词也就越容易记得牢靠。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连接在已经学习过一定量的类似知识的,将更加容易学习类似知识;也就是说,越有知识和经验的人,就给人感觉越聪明;要想更聪明,就要有这样的积累。

6、学习,实际上是重复的输入信号。如果信号输入(不仅仅是指人体外部的信息,也包括大脑内部的各种信号的输入)时,被干扰,就会扰乱我们的学习过程;所以学习要静心下来,这就要求我们能排除杂念。能够排除杂念的,就可以更聪明。


这篇文章信息量有点大,毕竟是糅合了当下的科学研究和道公的感悟。先谈这么多吧,道公后续将不断尝试采用更加形象的方式给大家进一步解释“聪明”的原理,希望大家能够悟道,并不断修炼,也能够更加聪明。



2017年4月6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