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本质——双方价值评估的均衡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婚姻做为一种契约,更应是男女双方的一种相互价值认同的体现。
一、男女在婚姻中的诉求,首先是在子女方面的诉求。
就任何一个种族而言,生存和繁衍下去是最根本的诉求。人类,做为“现代智人”这个物种,也不例外。婚姻,也是承载“种族繁衍”这个诉求的一种形式。
谈到物种的繁衍,就要谈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了。
当人类在选择伴侣和繁衍子孙的时候,尊重和遵守的,就是进化论的规律,即“物竞天择”。个体,被环境和异性所选择,留存和繁衍下来的子孙更加适应环境和切换异性的价值观。
性的选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每个人类个体,都应有权力选择,自己认为能够与之生产出更加能够适应环境的后代的伴侣(当然,在人类社会中,这种环境,可以是指子代的生活条件更好,或让子代的能力更强,让子代更容易成功)。这种性选择,在婚姻的过程中,是有意识的,有的时候也是潜意识的(不管你意识到没有)。
二,婚姻是对双方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匹配。
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必然要依靠某种纽带。
这种纽带最牢靠的,就是双方价值的匹配。所谓的“郎才女貌”,大致也就是这个意思;美女天然是配英雄的。当然,这种婚姻中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性选择。
这在婚恋之中,男女双方都有各自的诉求和对自己的评判,这个道理好像非常浅显易懂。各种相亲节目,每位相亲者,都必不可少的要表达这两大主题:晒自己的条件和提出择偶标准。大家就在这些自身价值和对另一半的价值诉求中碰撞,当然,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很难,认识他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道公在这里把它讲透,可以让年轻人在择偶的时候,也包括婚后,在面对婚姻家庭的时候,可以更加清醒地去面对很多问题。
当然,这个价值的追求和匹配包括对当下的评估,也包括对未来的判断。道公认为,对未来的判断更加重要!从长远来看,当下是迟早都要过去,重点还是要看未来;所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谈得来,也的确能够确保更长远的价值匹配。
年轻人,由于其阅历的局限性,在评判未来上,把握能力相对于中年人来说,还是要差一些。所以,道公并不赞成中学生早恋,这时候的人,很难说懂得识人和价值判断的,也没有啥心理准备,往往是荷尔蒙和直觉在驱动自己的恋爱行为。
双方价值不匹配,或价值发生变化(世事难料)导致不匹配的婚姻,就可能是不牢靠的婚姻。懂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七年之痒”、“出轨”、”小三“和“离婚”等诸多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了。
三、如何实现婚姻的幸福和避免冲突?
从每个人对价值的判断来看,婚姻状态可以分为四个象限。如下图所示:
幸福区中,双方都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意中人,幸福指数自然会很高。在不稳区,总有一方认为不遂人愿,婚姻关系就存在隐忧。如果要向幸福区发展,只有两种办法:提升自己的价值或降低对对方的诉求,使本不满意的一方重新满意;这也需要双方的努力。处于危险区的婚姻,要挽救,就需要更大的努力了。
追求婚姻的幸福和避免冲突,就要求婚姻的双方首先我们要明白,价值判断是一种伴随婚姻始终的存在,我们不要去回避,要主动面对,清楚自己的价值诉求(而且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认识自己),也要适时评估对方的价值。
中国古代有种说法,叫“郎才女貌”,郎才和女貌这就是一种价值的匹配。中国传统中,好像还讲求“门当户对”,这其实也是一种价值匹配的形式。
当然,这个价值绝对不是只指的是个人拥有的金钱财富。每个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对方要长得帅,有的人认为要有钱,当然现在流行的要有房有车,有的人却认为要有内涵,还有人认为要聪明,有的人认为要谈得来,不胜枚举。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首先是价值相匹配的家庭;那些不幸福的家庭,双方性格不合,或者一方有外遇,归根结底,还是和价值不匹配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社会上也进化出了很多的道德约束,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道德并非万能的,光靠道德是不够的。我们在审视婚姻问题时,一定要从婚姻的本质入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道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姻生活都能够幸福美满!